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

陶都承古韵 宜兴气象新 今日要闻

2023-01-03 09:12:43 来源:

图①:宜兴东坡书院。刘 政摄 图②:宜兴城一景。张文龙摄

苏东坡没想到,他买田置地、筹划隐居的一片野山,后世成了烧制紫砂的陶艺之都。

“买田阳羡吾将老,从初只为溪山好。”苏轼笔下的阳羡,正是江苏宜兴的古称。城外一座孤零零的小山,据传苏轼在这里结庐置地,言“此山似蜀”,便改名为蜀山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这里出产的紫砂茶器独具特色,宜兴成为中国陶都、世界陶艺胜地,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。是什么力量,把山里的砂土炼成“珠玉”?宜兴自有奥妙。

古南街上的手艺人

“紫砂是块万能的黄金土,就像那孕育着优雅旋律的钢琴谱”

在缺少工业产品的时代,缸坛盆瓮日用品,样样得靠烧陶。烧陶要用陶土,要有烧柴的燃料,要有坡度合适的丘陵搭建窑炉,更要有便利的水运通江达海……

这些先天因素,都汇集在蜀山。不远处的丁山出陶土,宜兴南部山区产木柴,山坡不急不缓,正好符合建龙窑的坡度。山下一条蠡河贯通,不远处就是太湖。易碎的陶器在丁蜀镇古南街的码头装船,经长江可西去,经运河可北上。

宜兴被称为中国陶都。距今7300年的古文化遗存中,就发现了烧制的陶片。从彼时直到现代,制陶业虽历经兴衰,烧制陶瓷的脉络却始终清晰,各个年代的陶片遗存证明窑火从未中断。

把视野稍稍拉大,宜兴城“三山两水五分田”,不论矿料、山柴,自然资源分布均衡,2400多条水道、3片水面贯穿全域。从空中俯瞰,山水怀抱沃野,山在城中、城在水中,村庄连片、田园纵横。

更难得的是,这里还处于南京、上海、杭州三城的几何中心,这在以水运为主的江南占尽便利。而在最新规划的高铁版图中,这3座城市距离宜兴均仅三四十分钟路程。

走进蜀山下的古南街,能触摸到小城奔淌千百年的文脉。长街上,不少紫砂工作室散布其间,还有工匠在家炼泥拉坯。

制壶的场景往往安静、枯燥。只听见泥搭子砰砰打着泥条,一个动作,匠人要做上几十年甚至一辈子。当一个人把眼睛、手和心投注在一抔泥上,外面有多嘈杂,这里就有多安静。渐渐地,壶身就在手中显出了形状,或柔和、或端正、或古雅、或圆润,泥土生出性格,器物有了灵气。

孙羽飞是年轻一代的制陶匠人,20多岁,从小在古南街长大,祖辈是陶工,父母都是知名的制壶行家。他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学习陶瓷艺术专业,见识了许多世界级的陶艺作品,最终又回到古南街学起了制壶。

父子两代的审美,已出现不同。父亲求新求变,创制器型,追求艺术上的超越;孙羽飞却希望回归传统器型,热衷素器的线条之美,不求过多雕饰,不再把壶变成纯粹观赏的作品,而是化作生活中使用的器具。

父子俩有时争论,有时也相互认可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,一代壶有一代壶的气韵。孙羽飞有时工作累了,就沿着河走路,弹吉他,唱自己写的歌。歌里大多记录制陶的生活和他对紫砂的理解。有一首这样唱道:“我的家乡叫做小镇丁蜀,陶的故土。从小看着父亲做茶壶,是否我长大后,也会踏上这条路。他告诉我紫砂是块万能的黄金土,就像那孕育着优雅旋律的钢琴谱。泥土滋养着万物,高雅中透露质朴。它就像是父母,滋养着一方水土……”

古南街依旧氤氲着烟火气,老石板被踏得溜光,小黄狗沿街边撒欢,冲人摇尾。街上的老朋友们定期聚会夜读,有时在东坡书院,有时在老工匠家的书房。早晨,你能在一片瓦顶中,远远听到钢琴声;夜里,制壶匠人加紧赶活,许多小店会因为他们开张到很晚。住在这条街上,人们总能找到有趣的事来做,年轻人开了店铺,用紫砂杯冲泡咖啡,老人们口述过去,编出了厚厚一本古南街的故事。

走向世界的紫砂壶

“泥土与人的亲和力,让它天然就是一种世界语言”

宜兴城的早晨,大约是从水边开始的。自西向东,3片水域贯穿了城市,被称为西氿、团氿与东氿。若在其他地方,这已经算是很大的湖面,而宜兴人有更大的太湖在下游,于是谦虚地称“这不是湖只是氿”。在字典里,“氿”作为地名,用来特指宜兴的3处水面。

天蒙蒙亮,晨练的人便沿团氿在跑步了。老人们还保留着早起泡茶馆的习惯,溜达累了要泡壶茶,歇歇脚,聊聊天,“掮掮老空”。

如今,新茶席正在兴起,老茶馆越来越少,退到了城市的角落。有人回忆父亲带自己进茶馆,条案上倒扣着一把把紫砂壶,买根水筹可以听说书人讲满一个场次。有人回忆,祖父坐在堂桌前,捧一把茶壶摩挲,不时嘬上一口。有的祖孙俩各自握把壶,一边喝茶解渴,一边识字背书。

在宜兴的产业体系里,电线电缆、环保材料是经济支柱,集成电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生物制药正在兴起,制陶和种茶虽仅占财政较小的比例,却是涵养城市人文的灵魂所在。

陶器在人类文明中出现的年代很早,瓷器后来居上,在世界范围内更为流行。为什么宜兴反其道行之,长久保存了陶的兴盛?

对此,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曾思考,“一个原因是,中国的茶文化挽救了陶器衰微,并为其找到了新的定位。”在饮茶历史上,唐的煮茶、宋的点茶,变为明以来的沏茶,弃用团饼,而改散茶,饮茶方式深刻影响了器具。紫砂茶壶透气而不透水,长于散发茶香,还能被茶养护得光泽滋润,不仅从茶具中脱颖而出,还成就了士大夫的文玩雅趣,不断增加文化附加值。相比于煲汤腌菜的陶罐,与茶结缘真正让宜兴紫砂站稳了脚跟。

也正是明中期以来,宜兴紫砂迎来了鼎盛,“紫玉金砂”风行海内,走向世界。史俊棠说,越是富足,越重视文化,对紫砂壶的需求也就越大,“饿着肚子是喝不来茶的,生活水平提高,肉类食物增加,人们才更爱饮茶。”

改革开放以后,紫砂壶在各地受到热捧,有些作品更是价值不菲。诗人余光中曾写下一首《宜兴茶壶》:“壶身在我的掌中转动,我的指纹叠上陶匠的指纹,叠上雕者的手印,赠者的掌温,像伸过手去,跟后土上面她所有的孩子一起握手。最清的泉水是君子之交,最香的茶叶是旧土之情……”

在全世界,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宜兴在哪里,可提到紫砂壶的故乡,多半会频频点头。不同款型、制作精美的紫砂壶,至今仍流通在全球的收藏市场。来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师,也多次相聚宜兴,交流作品或参加公益拍卖等活动。宜兴市博物馆馆长杨潇说:“泥土与人的亲和力,让它天然就是一种世界语言。”

创新发展的陶瓷业

从日用陶、艺术陶到建筑陶、特种陶,陶土材料的可能性越拓越宽

周瑜敏来自外乡镇,多年从事美术工作,1996年到了古南街便迷上制壶,成了这里的新街坊。紫砂工匠不排外,不管是美院毕业的学生,还是想学一技之长的新手,这条街都接纳了他们。

老周思维活跃,认为游客喜爱紫砂壶,除了观赏买卖,也想亲身体验制一把壶。有人反对:“没有几年苦功,烧的那能叫壶吗?”老周不着急,他到很多城市尝试开办体验课,了解游客的需求。

老周的女儿周艺出生在古南街,毕业后着手组建团队,打造自己的制壶品牌。她推广紫砂的方式又不同于父亲,是用视频拍摄江南风物,记录美学生活,带着拍摄杆访茶游历。她说:“文人造器,砂壶是东方生活的一个小小局部。”如今,她创办的品牌“南街壶娘”已经成了当地的知名IP。

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介绍,创新贯穿了宜兴陶瓷发展史,代有新品,代有新意。在远古陈迹中,发现了4000年前类似文字的陶符;魏晋多用青瓷,宋代陶兴;明朝用甲泥烧出了大型均陶,最终创制紫砂陶。

“大陶缸下南洋,装在船底既是压舱石,也当‘包装箱’,还能卖价钱,体现中国人的商贸智慧。”周小东说,紫砂泥料更是把风化的石渣用到极致,炼出泥的黏性,能让泥坯“薄如纸、细如发”,烧成的器物表面呈现鳞状微观结构,堪称材料学的创举。

今天,宜兴的制陶业已经从日用陶、艺术陶,延伸到建筑陶、特种陶多个领域,很多新的用途正在被发现。根据陶土的特性,人们尝试将陶用于太阳能电池、防磨防腐、环保过滤等各类领域。创新的思路无限,陶土材料的可能性越拓越宽。

在江苏省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有限公司,工人烧制出硫酸塔条梁,把国外售价30多万元的产品降至4万元,研发的陶瓷过滤芯售价比国外同类产品的1/10还低。在宜兴市区一座写字楼里,一群程序员正在探索对紫砂产业数字赋能。他们建立了一套严选体系和品鉴师平台,希望让紫砂壶从泥料、工艺到交易全程透明可追溯,让紫砂市场更加完备。

在宜兴青云巷,一座粉墙黛瓦的小园里重新唱起昆曲。这里曾是清朝一座古宅园林,名为“瀛园”。园内的“行和厅”从前就是昆曲雅集的活动场所,如今再次成为宜兴的“戏曲之家”。今天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光彩。

宜兴的老文庙前,曾立着一座石牌坊,称“相国牌坊”,是小城崇文重教的象征。后来,文庙成了小学,牌坊被拆下来垫在太隔河的驳岸底下,做了石料。如今,这座“丢失”47年的石牌坊又被一块块找了回来,收藏在宜兴市博物馆内。近400年的建筑,见证了宜兴风雨沧桑、人物繁盛:这里考中过500多名进士,走出了10位宰相;近现代又成长出32位两院院士、百余位大学校长。

瀛园昆曲、相国牌坊等,都见证着宜兴正从全面的城市改造转向精致的城市更新,通过“百宅百院”的活化,把文保单位变成文化空间,用宜兴独特的“陶、竹、洞、茶、禅”各类元素,推广“陶式生活”。

“陶式生活”本指充满文化气息的慢生活,使用陶器,感受陶然,被美陶冶。与此同时,新的理解正不断被加入,有人说,是像陶渊明那样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;有人说,是一种注重本真感受的“陶适生活”……

北宋元丰七年,苏轼在信札中这样描述宜兴:“吾来阳羡,船入荆溪……”阳羡山明水亮,让他心意豁然,也让他看到了向往的未来。千百年后,“陶式生活”的美好图景,正在今天的宜兴铺展开来。(王汉超)

关键词: 东坡书院 优雅旋律

相关阅读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亚洲技术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22870号-9   联系邮箱:553 138 779@qq.com